媒体争相报道,节目邀约不断。她自称“9岁开始博览群书”,放话称“三百年无人超越”。流量将她推向巅峰,但同时也埋下隐患。公众在猎奇围观的同时,也对她的狂妄进行嘲讽。2011年,罗玉凤因为在温州动车事故和汶川地震中发表不当言论彻底激怒了网友。节目录制现场甚至有人朝她扔鸡蛋,而社交网络上的谩骂声更是铺天盖地。
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她选择了远走美国,试图重新开始生活。刚到美国时,她依然活跃于社交媒体,信誓旦旦要“征服华尔街”。然而,现实的残酷与她的期盼截然相反——因为没有绿卡且语言不通,她只能从事美甲、脚底按摩等辛苦的底层工作,收入微薄。昔日的豪言壮语如泡影般消散,现实的生存压力令她的坚持显得苍白而可笑。
十年过去,罗玉凤仍在纽约的合租房中度日,经济困窘到连牙齿治疗都无力承担。接受采访时,她对美国的艰苦生活频频抱怨,却避而不谈是否后悔有过的选择。网友们翻出她年轻时的言论:“死在美国也不回去。”如今,这句曾经的豪言成了讽刺的注解。
她的经历并非个孤例。许多怀揣“美国梦”的底层移民最终困在餐饮、美甲、搬运等低薪职业,难以翻身。不同的是,曾经的罗玉凤拥有流量与机会,却因极端寻求关注的行为为自己斩断了退路。若她晚生十年,或许能够搭上短视频的风口,通过直播带货实现翻身。
然而,在早期的互联网生态中,网红的变现渠道有限。一旦失去了机会,便难以东山再起。她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流量既能成就一个人,同样也能毁掉一个人。
公众对罗玉凤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认为她乃自作自受,也有人感慨“时代没有给予她第二次机会”。 无论如何,她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网络暴力、移民困境以及流量经济的重要案例。罗玉凤的结局像极了一部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不过观众早已散去,只剩下她孤身面对满目狼藉的舞台。
有人好奇:如果能重来一次,她是否仍会选择当初的路?这个问题的答案无人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她的故事绝不是孤例。下一个“凤姐”或许就在某个地方酝酿,等待那场荒诞的爆发。而旁观者们,依旧在一旁感慨,一边点击着下一个热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