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指挥廖原印象
(2009-02-07 15:32:20)
标签:
小提琴
卡拉扬
小泽征尔
歌剧
杂谈
分类:
在水一方
舞台灯光骤然亮起,自后台踏入舞台中央那一瞬间,他总会不期然地带点傲然的神色,背过身去,轻轻拈起那根白色的指挥棒,这时的他,俨然就是主宰那个音乐王国的国王。用那双会说话的手,他不仅在向人们徐疾有序地描述着一幅幅或精致委婉或恢宏雄浑的音乐画面,他更是以自己的人生体验,把音乐中所要表达的人类诸种不可言传、难以理喻的情绪透过指尖挥洒开来,悄悄渗入剧场里的每一个心灵空间。
他是廖原,广州乐团青年指挥。
台下的廖原,却是一副随意的样子:平实的衣着,平和的语调,平民和“贵族”的角色,在他身上协调地统一。
无论是对人生还是音乐,廖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诠释方式:他希望终其一生,能让生命的冲动和张力达到极致。这正如他的指挥手势,总被赋予大幅度的、动感强烈的形式,每一律动都张扬着激情和爆发力。
还在孩提时代,他便随着被打成右派的父亲过着流放式的生活。10岁那年,当廖原第一次触摸着那把凝聚着父亲心血的土制小提琴,奏响了第一句琴音时,他心头忽地一颤:这正是渴盼已久的声音。他认定,这声音,将在未来的漫漫岁月里,承载起他的生命之重。
但现实生活依然是沉重的。少年的廖原用那双插过秧、割过禾、开过拖拉机的小手,拎着那把土制的小提琴,开始了他艰辛的求学生涯。每逢周末晚,他坐长途汽车返回市区,次日一大早到父亲的一个弟子家里学琴,下午再搭乘长途汽车往回赶。一次,他误了车,只好徒步走了20里路回家。如果说此时的廖原在艺术上仍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那么,他的坚忍、自信、进取的人格力量已具雏形了。
正是这种人格力量,令他在人生旋律经常出现变奏的情态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调子。尽管他报考天津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因政治原因给“涮”了下来,但3年后,他被招为当时令人羡慕的部队文艺兵。复员后,他又考进天津歌舞团当了一名乐手。从部队复员后,他曾在京城“泡”了一年,有机会欣赏到世界许多知名乐团的演出。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卡拉扬和小泽征尔的精湛技艺更令他如痴如醉,这些对他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终于,他放下心爱的小提琴,考取了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杨鸿年教授和我国著名的歌剧指挥专家郑小瑛教授。乐队指挥,廖原最终选择了这种艺术载体传达他的信念和理想。
许多音乐人一样,廖原是唯美的。在音乐上,他追求这样一种境界:除体现音乐原著的神韵和精髓外,以自己的人生感悟,赋予音乐作品以新的内涵。正唯其如此,在众多的音乐家中,他最推崇德国19世纪新古典主义代表勃拉姆斯。他觉得,勃拉姆斯的作品每个音符都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给指挥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站在广州乐团的指挥席上,廖原生后在广州、佛山、中山、北京和香港等地成功指挥了多场大型的交响乐音乐会和芭蕾舞剧的演出。前段时间,他又与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合作,指挥演出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显露了他在指挥技艺上的才华。业余时间,他还担任了小天使交响乐团、工人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奏课和合唱课的艺术指导。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着严肃音乐在广州这块商品经济正红火的热土上的命运,而且非常乐观。凡真正的艺术都有它生存的空间,问题是这种艺术能否有让大众认识和接受的机会,商品经济社会便为严肃音乐推销自己提供了可能。如何捧着“贝多芬”走向市场?他脑海里萌生出一些新的念头,今年30出头的廖原,无论是心智还是技艺,都在走向成熟。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渐入佳境
后一篇: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