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呢啲】用個厘戥嚟稱過·算死草·蛤蟆跳在戥盤子·戥佢高興;戥佢唔抵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戥」,讀「鄧」,是一種小型的「秤」(同「稱」,均讀作「青1-3」),廣東人叫「厘戥/戥稱」(「厘戥」在口語中讀作「厘等」),用來稱金、銀、珍貴藥材或重量較輕的東西,以兩錢分厘為單位。如用「厘戥」稱一包藥,人們會說把這包藥「戥一戥」;對於一些行內老手,只要把它放在手上「戥一戥」,他們已可告知它的大概重量。

話說回來,「厘」是「釐」的異體字;正體字筆劃繁多,民間在度量衡中只會寫「厘」,不過會在如下的言詞中保留正體字寫法:

釐定;釐清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考慮以下個案:

有日阿媽開咗罐可樂分畀我同阿哥飲。分完之後,我發覺佢嗰杯多咗少少,我即刻話唔公平;阿媽就話,兩兄弟唔使嘢嘢「用個厘戥嚟稱過」嘅。我都唔知佢噏乜!

他母親的意思是:作為兩兄弟,他多一點、你少一點實屬無關痛癢,不應該算得那麼清楚。「厘戥」可準確地稱微細的東西,是着他不要那麼計較而已。如果有人如此算計,書面語是「錙銖必較」(「錙」讀「滋」;「錙」與「銖」都是極小的計算單位,用以比喻極細微),而廣東人也會說:

算死草;(畀佢)算過草都冇條生

「草都冇條生」就是「寸草不生」;要是給某人算計過連一點小草都無法生長,可想而知他的算計功力有多高。上述話語也比喻不會留給人一丁半點好處的空間。

「天秤」,亦作「天平」,是「厘戥」的一種。「天秤」中的「秤」則習慣上讀「平」。「跳」、「掉」音近,「跳進」便可換作「掉進」,即粵語的「跌落」;「稱」除指稱量外,還有另一個意義——稱讚,「自稱自」便可看成「自己(稱)讚自己」,廣東人便按此創作了以下的一個歇後語:

老鼠跌落天秤——自己讚自己

(蛤蟆跳在戥盤子——自稱自讚)

「蛤蟆」(文讀「霞麻」,白讀「蝦毛4-1」),蛙屬;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多居於沼澤邊。

示例:

Patrick,你跑得快有眼睇,不過你要聽大佬講,做人至緊要謙厚,唔好「蛤蟆跳在戥盤子,自稱自讚」,讚出自人把口先至馨香㗎!

對於以下的用詞:

替他高興/代他高興;替他擔心/代他擔心

替他不值/代他不值

廣東話是這麼說:

戥佢高興;戥佢擔心;戥佢唔抵

這不是告訴了我們「戥」有「替/代」的意思嗎?這問題一直困擾筆者多年,或許這也是有些人的遭遇;直至前幾年某天,謎底終於打開:「代/doi6」音轉作「戥/dang6」。上面的「解碼」手法展示出「先從其義,後從其音」的重要性;筆者循此,不知還原了多少「本字」哩。

2025-10-02 14: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