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为什么出名(少林寺为什么出名那么多)

“天下的武功都出自少林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跟两个门派的的历史和教义是有关系的,这要追索到两个门派的起源,话说达摩祖师渡江传法,建立少林寺,并没有习武之意,但是看到寺内和尚整日念经,打坐,日久之后很是颓废萎靡,体弱多病。于是便有了习武强身之意,起初,习武只是为了强身,也就是以侍佛为主,修身为辅,这个阶段少林的功夫不是很出名,还是很浅显的阶段。又过了几百年,直至隋末,天下大乱,少林也难逃乱世,也就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唐王李世民登基之后,感谢少林,允许他们拥有僧兵,这个时候又是“儒”“释”“道”三家发展辉煌的时期。少林才被天下熟知,然而还没有到“天下武宗”的地位。

2、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其实在宋朝时期,少林寺并没怎么闹腾,一直很安稳,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给足了少林寺的戏份,其实这个时候的少林寺的武功并没有发展到那么辉煌。这个时候少林还是以讲经释道为主。到了元朝,少林也开始壮大起来,主要原因是天下大乱,元朝统治太过残暴,很多人为了填饱肚子,出家当了僧人(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为在乱世之中留的性命,所以习武之风再次兴盛,元朝末期兵荒马太乱,少林也开始荒废起来。

3、明朝少林寺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这是因为闽南南海地区出现了“倭寇”,久不征战的明朝士兵,和积重难返的明王朝对倭患一时无可奈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优秀的抗倭将领——俞大猷,戚继光。话说俞大猷老将军对枪法十分痴迷,又甚是喜爱少林棍法,此间少林为辅佐朝廷抗倭,派出了自己僧兵,话说这些僧兵可以以一敌十,许多故事和美谈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少林功夫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倭刀很长,对明军的军刀很有优势,但是对少林的铁棍,毫无优势可言。一时间少林僧兵的美名天下大为歌颂,少林寺的地位开始逐步确立,抗倭后期,明军节节胜利,俞大猷曾率兵上少林与众方丈切磋棍棒之术,把自己的枪法交给了少林,戚继光更是喜欢少林棍法曾明明军习练少林棍法对抗倭寇。而少林寺在这个时候与外界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无数武术大师奔赴少林在哪里切磋技艺,互相学习,无数人把自己的平生所学留在了少林,所以才有了少林的“72”绝技和“藏经阁”,少林的绝技正式在这个时候积攒的。天下武宗!

4、纵观整个明王朝,共有8位皇子在少林寺出家,可见少林之地位。历史仍在向前,到了清朝,清朝初期,少林并没有受到皇家恩宠,我猜有两个原因第一,康熙他爹被一个和尚被骗到五台山出了家,爱新觉罗家对和尚不是很爽。第二,少林寺的确跟“天地会”的反动分子有过来往,雍正时期曾火烧南少林。但是佛道毕竟是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权者为了促进政局的稳定,通过宣扬“满汉一家”和“仁政”多次对少林进行过修缮,此时天下武功出少林已经深入人心了。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不是少林寺发明了很多武功,而是少林寺积攒了各个流派的武学。将其整理,融合,创新。天下武宗的地位也是明末确立的。

清朝开国之初,明朝留下来的一部人建立弘光政权,最后被清朝瓦解,另一部分人隐藏在空门之中。这些明朝遗民出家为僧,并不是真心看破红尘,只是为了以佛门作掩护,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当时少林寺以武学闻名于世,有许多俗家弟子,他们又依靠这些俗家弟子,联络更多反清复明的义士,以收徒之名培养自己的势力,实力一步步壮大。而当时福建的南少林寺就是这些人的聚集之地。

天地会的《会簿》中记载:康熙十三年,西鲁国入侵,朝中的官兵难以抵挡,便发布皇榜,召集天下有勇有谋之士,还许下如果成功退敌便封官进爵的承诺。南少林寺揭下了皇榜,请命杀敌。谁料得胜回朝后,康熙派三千御林军,火烧少林寺,屠杀僧人。

这个著名的“西鲁故事”不过是后来天地会虚构的,用悲壮的历史来抹黑大清,以此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但是康熙确实是下过旨火烧南少林寺。

当时南少林寺势力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招摇。不仅如此,他们在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时,还伤害了当地的百姓,因此被当地百姓举报给朝廷。清朝派人彻查,最后,康熙下令火烧南少林寺。

这些人没有了南少林这个据点,便流落各地,最后在郑成功的帮助下,成立了天地会。天地会虽然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其实就是在清朝造反的一群势力,他们在清朝各个时期,一直有所活动,但是动静都不大。

直到后来,太平天国兴起,天地会加入太平天国,一同反抗清朝。

少林寺[1]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该寺近年来曾屡加修缮,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现存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及嵩山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达摩洞等

2025-08-24 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