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名里的“牙”,由何而来?

明朝时,葡萄牙租借了澳门。明末的红夷大炮,就是根据欧洲火炮仿制而成,吸取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技术。

澳门大三巴牌坊和葡式蛋挞

由于接触较早,这两个国家的名字都用本土语言翻译而来。

在西班牙语里,称呼自己的国家是España,国际音标是[ɛs.ˈpa.ɲa]。

在葡萄牙语里,称呼自己的国家是Portugal,国际音标是[ˈpɔːtʃəgəl]。

这两个词,似乎怎么念,都和普通话里的“牙”没有什么关系。

两个国家,起初在明朝是被合起来称呼,叫做“佛郎机”。后来,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里,西班牙被称为“爱斯班尼阿”,葡萄牙被称为“波尔杜葛尔”,和本国发音就非常相似了。

坤舆万国全图

然而,1848年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编写《瀛寰志略》中,确定下来两国的译名变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本书,主要参考了一位美国传教士对两国的译名。 这个传教士常年住在福建,学的是闽方言,他根据闽方言翻译,于是便有了葡萄牙、西班牙。

具体而言,先带上“牙”的是“葡萄牙”。在闽方言中,“牙”读作ga 或 ge,刚好和葡萄牙(Portugal)的“gal”音节发音相似,而“Portu”则和“葡萄”近似。

福建土楼

接着是“西班牙”。其实,西班牙(España)里的元音“E”,被译者忽略了,剩下的“spa”音节被翻译成了“西班”。这里面就很有意思了,原来的“斯”和“西”在闽南语中读音相似,也算是以讹传讹。

至于“牙”的出现,一方面福建有些地方“牙”念成了[ŋa],和“ña”音节发音相似,另一方面或许是译者考虑到两个国家相邻,出于某种强迫症,故而把这个国家也加上了“牙”字,便于联想记忆。

总之,《瀛寰志略》确定了这两个欧洲国家的译名。由于福建巡抚算一方大员,位高权重,他的译法,就渐渐成为了清政府对于西葡两国的正式称谓。

泉州开元寺

因为年代久远、约定俗成,大家延续了这两个带福建方言味道的翻译。“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变成了这两个国家的正式中文译名。

这种现象,体现了汉语在接受外来词汇上的不平衡性。同一种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域上是不一样的。

从沿海城市为起点,采取当地人的方言进行翻译,最后逐渐确定为多数人的共识——这种现象很普遍。

比如,地名“孟买”(Bombay)、“孟加拉”(Bandung)、“曼谷”(Bangkok)里,用“m”来翻译“b”,正好是闽南语的特征。

再比如,华盛顿、华尔街里面的“华”,原始的发音都近似于“沃”,但是在上海话里,念出来就是“华”。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

当这些外语词汇,由我国沿海地区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沿用的时候,对这些词汇的中文译名也渐渐定型。

还是那句话,语言是动态发展而非静止不动的,对于外国名字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能改变所有这一切的,唯有时间。

就像葡萄牙球星C罗,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杯的时候是2004年,那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青葱少年,如今他已经是五次参赛的绿茵传奇。

2004年的C罗,当时还被叫做小小罗

对于球迷来说,人生或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大赛,相聚虽然有时,后会可能无期。

就像《龙猫》里说的那样: 也许生存在世间的人们都只是在等待一种偶遇,一种适时的相遇。时间对了,你们便会遇上。

晚安。

参考资料:张玉《现代汉语音译地名用字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8-17 08: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