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一个被历史千古定格住了的大奸宦,真的那么不堪吗?

就在这次朝会后,崇祯下了一道密旨,下令重新收敛魏忠贤的遗骸,并且还埋在了这位大太监生前就选定的地址香山碧云寺。崇祯的这个举动代表的意义深远,有人就曾评价过,这个举动既是对当年魏忠贤价值的重新肯定,也是崇祯对自己上任以来所作所为的全盘否定。

今天的魏忠贤,在无数史书和民间的渲染下,已经成为一个老鼠上街,人人喊打的人物,完全已经臭了大街。在这里先声明下,本文不是为魏忠贤洗白,他干过的那些坏事恐怕也很难洗白,但对待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个求真和怀疑的态度,看待历史应该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因为如果您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和常识的话,您会相信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史实恐怕其实没那么简单。

而人类社会自打有了政治这个东西,从来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很多时候真的就如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些人的笔下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喜恶、利益或需要肆意涂抹、随意修改。这样的故事千古流传下来的不少,例如我们评价极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就干过这等龌龊事,所有的这一切让今天的我们不由得不抱着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你对待世间万物有了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了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你拥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史料的由来。

后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基本都是根据史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同样,后世人对魏忠贤这个''大奸贼''形象的深入人心,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来于《明史》;而《明史》又是由清代初期的这些明朝遗留下来的文人编写的,而恰恰这些文人中,明末的''东林党''人占了其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有关魏忠贤这些恶行的记录,主要都是记载在这部明史中,我们可以想见,这些恨魏忠贤入骨的东林党人编撰的史料又有多少可信之度?我们仅从史料中对东林党的无数美化和推崇就可以看得出这帮哥们并不是真的那么无私和高尚,反倒颇有点自吹自擂,掺杂了很多政治正确因素的意味。

所以在这些文人的笔下,对于这位曾经残酷迫害过东林党的大对头来说怎么可能不极尽抹杀?甚至在《明史》中,还有很多为迎合满清统治者的肆意修改,以致后世人所以有了''明史不明''的说法。

对待历史,我们应该有一个怀疑的态度,一个清醒客观的评价。在此处,对于魏忠贤个人认为是,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小人,大字不识,不择手段,专权跋扈。但有一点我们却不能否认,他却能顾国家大体,个人认为对待魏忠贤既要批判也要肯定,这才是对待历史的一个正确态度,而反观东林党,这帮自称君子之流却反倒干了不少损国利己的事,更是篡改历史贻害千古,很多时候,伪君子远不及小人!至于东林党的这些品行,我们后面会说。

今天很多人对魏忠贤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明史流传下来的史料层面上。对于魏忠贤干的坏事,这里不用我们多说,今天有关这些方面的资料已经多得不计其数。很多朋友估计都看过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在书中,不知道是作者怕网络上汹汹声讨还是本身认识就是这样的,把魏忠贤黑的也很惨。

但个人认为,其中更多原因恐怕还是前者,以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和接触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作者本人应该是一个对历史有客观认知的人。但在当年明月的笔下,魏忠贤完全被写成了一个目不识丁、蠢笨可笑的没脑子一般的人物,仿佛全靠的是手下的一帮狗腿子智囊才获取到了如此高的权位。

但我们简单地从常识判断,当年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居然能做到后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这就足以证明此人有着极高智商的头脑和高超的政治情商,仅靠拍马吹牛就能权倾朝野?用脚想想这都不可能。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现实并不带任何情绪来看,历史上的很多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人,但是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只要他做过正确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否认,一棍子把人打死这不是我们正确的看待历史的态度。

我们更应该从大处着眼,要看对社稷和百姓有无功劳。从这个角度上说,魏忠贤其实就是一个对百姓和社稷有功劳的小人和奸臣!

还有一点,对待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多时候不能说善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政绩,魏忠贤时候,国家有钱,农民低税,内政稳定,百姓太平。从这个角度来看,魏公公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有政绩的人。魏忠贤此人在上位过程中,为巩固个人权势,确实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腐败奢华的一面,但他也确实在治国理政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一套。对比之,下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明朝第一名相张居正。

这位很多人心目中的明代第一名相在权倾朝野的执政过程期间可也没少干过打压异己、贪污腐化的事,看过《明朝那些事》的朋友可能对他那顶豪奢到极点,要三十二人抬的轿子应该有极深的印象。

在其执政过程中,张居正同样是党同伐异、残酷打压不同政见的人,甚至连他自己的学生都起来弹劾他,结果无一不遭到残酷打压,其中一个官员连屁股上的肉都被整整打下来一块,这名官员的家人还把这块肉做成腊肉成天挂在梁上以示自己不畏权贵的精神而炫耀。但就因为其政绩出色,这些都不被后世人们所诟病或很少提及,张居正也因其政绩成为了历史上很多人口中一个光彩照人的无比正面的形象。

自古以来,水至清则无鱼,能臣干吏就没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完人。因为如果随时被道德规范所约束的话那么很大概率只能一事无成。在自古以来的官场之中,处处充满尔虐我诈,阴谋权斗,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好人基本是混不下去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应该能理解这些行为。

魏忠贤像

在魏忠贤的一生中,真正走上巅峰的人生只有七年。但在历史上,在数不胜数的奸恶宦官之辈中,他的名头显然比绝大所数人要响亮得多。而我们从崇祯最后的这番收敛其尸骨的举动中,可以看到的是这个举动对魏忠贤既包含了复杂的个人感情,也是对其七年来主政能力的肯定。我们下面来看看魏忠贤的这些政绩。你也可以看到,曹化淳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为什么是很多人的心声。

其一,抚恤民力,深知民为一切之本

我们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对魏忠贤的评价基本没有好词,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无数史料说魏忠贤弄权,残害忠良、打压异己,贪污腐败。但就是没有说魏忠贤害苦天下百姓的。

个人一直认为,事实上明朝亡国,神宗万历是祸首根源,明亡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崩溃与政治混乱。万历成年后全盘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个人还大敛钱财,搜刮百姓,使大明重新走向没落,在他死后短短几十年,大明就灭亡。而这都是由万历摧毁变法成果与长达近40年的怠政造成的!

神宗万历

而魏忠贤执政后,恢复了万历末年被废黜的工商税、海税等。大幅削减了农业税,稳固了农民阶层的利益,一方面通过征收东南地区富商的税收来补给边防军队,另外一方面还对贫困地区减少赋税,防止农民起义造反。我们可以看到,在魏忠贤执政期间,天下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请别拿当时崇祯王朝的覆灭和陕西连续四年大旱有关来说事,魏忠贤期间,河南、两浙也连番灾害,但魏公公执政下,收税有方,虽然有灾但架不住国家有钱,开仓放粮、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只要能吃饱饭没有几个愿意造反,这一切举措都让国家爆发动荡危险的因子都消失在摇篮中。

还有人不断举例说天启六年、七年举国欠税的事,但你要知道当时的大背景,辽东在孙承宗上任后历年来不断稳步扩张的政策下,而孙承宗扩张的主要办法就是:筑城,一座城池的建筑需要的物资和费用的消耗有多么巨大搞过土木建筑的朋友应该知道,更别说为了连成防线,还得不断地筑一座座的城,加上国内的赈灾和辽东士兵巨大的军费支出,这肯定难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但即便这样,国家财政依然没有崩溃。甚至在魏忠贤死的时候还给崇祯留下了2000万两白银,这点上述举例的很多朋友却没有提起过,要知道,大明平均年收入才四百万两白银。

在袁崇焕接管辽东后,依旧采取的是老师孙承宗的筑城扩张这个战略,但此时魏忠贤身死,东林党上台,全盘推翻了魏公公的制度,国家的财政负担急剧增加。军费,一直是明朝后期勒在这个王朝脖子上的一根致命的绞索,所以曾看到有人说,真正拖死明朝的是孙承宗,这话个人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没有错。

可惜的是,魏忠贤的税制措施虽然很有效果,但不可避免地动了当时士大夫的利益,其中就包括很多东林党人,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人立即废除了这些举措,美其名曰商税、矿税、海税等是魏阉等人搜刮民脂民膏而让天下不宁,而把国家安全的负担全部分摊在了下层农民身*上,什么辽饷、练饷、剿饷名头繁多。于是,穷苦老百姓的赋税迅速提升了接近一倍。

加上西北连年大旱,本就困苦不已的西北农民最后不堪重负,不是饿死就是杀头,反正都是一个死字,只能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即便被杀死,起码还能吃上几顿饱饭。而明朝最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百姓被逼无奈下的风起云涌的大规模起义。

所以无论您如何评价魏忠贤大肆搜刮,但其抚恤民力、减轻民负的一面你确实是无法否认的,不信的话其在任期间的改制措施你可以查一查!我们也可以从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看到,这些打击大地主,减轻百姓压力的举措可以说才是当时最合适、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做法。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税收有着落了,国家也有钱了,农民负担减轻了,军费也有着落了!边患弥轻,内部稳定。说到底!崇祯就是不知道该找谁要钱!

而这些掌握笔杆子的士大夫们,恐怕真正反对的深层原因还是因为魏忠贤动了他们的奶酪,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其势汹汹的背后真的有多少高尚的道德成分?天地良心,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这里只是想说下,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历史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二,魏忠贤时期吏治真的那么腐败?

在后世的批评中,魏忠贤时期的贪污腐败确实是一个主要罪证。我们承认,在贪污方面,魏忠贤此人可能确实很贪,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人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那就是不该贪污的钱绝对不贪,其识大体的地方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当年的赈灾,我们可以来和东林党时期对比下。

*

魏忠贤死后,陕西连年大旱,国家财政也很艰难,而崇祯好容易挤出来的一点赈灾粮款在户部就被直接拦腰砍掉一半,下级各级部门无不照此法照搬以中饱私囊,层层盘剥下去,到了老百姓这里已经少的可怜,更有的还拿腐败霉烂的米以次充好,更有甚者有的还掺以沙子石头抵数。

这就是东林党人''众正盈朝''时期的吏治场面,作为一个稍有点良知的人都明白:这样的钱也居然敢贪?!官场腐败到这个地步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后面四方饥民的揭竿而起了。

而魏忠贤执政时期,各地也发生过大灾,他不仅免除了这些灾区的赋税,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时候,还曾自掏腰包赈灾,并严肃整顿赈灾中的贪污行为。我们知道,魏公公本身就是从底层一点点爬上来的,对人性的了解基本可以说已经成了人精,对于这些官员欺上瞒下的贪污手段更是了熟于胸,惩治也对症下药,喜欢名的就把你搞臭,喜欢利的就直接拿性命来威胁你,并且雷霆万钧,毫不手软。铁腕手段下,当年的赈灾粮食基本都能发到老百姓手中。

事实可以证明,其执政时期天下从没发生过大乱。

还有一点想说的就是,这个应该可以作为个旁证。很多人说阉党很贪,但后来阉党失势的时候,在纷纷被抄家清算中,很多阉党骨干官员抄出的家产其实少的可怜,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后来《明史》的记述,连主笔的东林党人都没好意思往上写,试想想,如果抄出的家产丰盈,这些人怎么可能不大书特书一笔,以示阉党的罪恶铁证如山。

其三,养边马加强边防,并降低百姓养马负担

著名的关宁铁骑我们应该很熟悉,这只军队装备精良。作战悍勇。后世评价当年的满洲八旗骑兵是当时冷兵器时代世界第一强大的骑兵,而八旗精兵依旧一直无法突破明军防线,除了有关防城隘的阻挡外,还因为有着关宁铁骑完全能与之正面抗衡,我们可以想见到这只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骑兵之所以强大,和胯下的战马的质量是分不开的,中原民族历代与游牧民族交战中处于劣势,就和座下的马匹质量的优劣有很大关系的。可以这样说,古时候的''养马''已经完全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然而,农耕民族养马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和游牧民族随处都是天然草场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古时候就有过统计,养一匹战马的成本相当于养五个士兵,这在大明后期已经是老百姓一笔沉重负担。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魏忠贤就曾动用私产来赞助马匹饲养业的发展。有记载,魏忠贤自己的土地中,就有不少都被改成牧场来圈养边马,更是在河西一带大肆开发马场,官方管理,极大地缓解了马匹的不足和降低了百姓的负担。《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十二》中就有记载,大家可以注意下下面这段话是谁说的。

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

甚至魏忠贤为这事还玩了不少小心眼,当时宫中有规定,有特殊贡献者可以享有在宫中骑马的权利。魏忠贤一下子就给了好几百个有钱的大太监这个权利。然而,很多人后来却叫苦不迭,因为这个规定还有下面一条:作为特殊待遇的条件是,这些人必须每年向朝廷进献好马一匹。就这样,既没骚扰百姓,又有力地资助了边关的边防事业。这招玩得高不高?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关宁铁骑的战力如此强悍,皇太极的一直望关兴叹,边关防线的稳定绝对是和魏公公的这些举措和心血分不开的。

其四,用人上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唯才是举。

对于明朝末期,在诸位镇守边关的大将中,恐怕影响最深远、后世人谈论最多的就是袁崇焕,而袁崇焕成名战和最辉煌的几次战绩全部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期产生的。作为一个朝廷的最高实际统治者,我们可以想想,这些战功没有魏忠贤的支持能办到吗?

有人说锦州大捷后魏忠贤对袁崇焕的处理不公,是为了打压贤能,这也是胡扯。说实话,对于袁崇焕这个人本人一直持有看法。此人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是个''妄人''。常常是脑子一热,什么话都敢说,当年在崇祯面前吹下的那句:''计五年,可平复全辽''。结果呢?把崇祯忽悠的不要不要的。要我说,仅凭这句话袁崇焕就确有可死之道。

袁崇焕

更别说后来的擅杀大将毛文龙、私卖粮食给后金之类的举措,简直可以说昏招迭出。总之,此人的才具和心胸并没后世吹的那么厉害,很多被神化的原因完全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诋毁崇祯而编撰的。

而锦州大捷中,赵率教独守锦州苦苦支撑,岌岌可危。而袁崇焕害怕满洲骑兵野战实力的强大,畏缩不出,不予救援。幸得悍勇的满桂违抗命令,冒死支援赵率教,加上毛文龙的后方出击威胁等等因素,最后取得了宁锦大捷的胜利。在战后,魏忠贤的赏罚是没有因为袁崇焕以前的不断讨好举动而放过袁崇焕,直接罢免。

对满桂和赵率教则是大加封赏,对毛文龙这个曾上书力保他的死对头东林党人的不识时务的家伙也给予了奖赏。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魏忠贤在用人方面赏罚分明,唯才是举的一面。

熊廷弼

而之前的熊廷弼,这个被努尔哈赤咬牙切齿痛骂为''熊蛮子''的辽东经略,在任期间,战略得当,处理有方,让纵横黑山白水之间的努尔哈赤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机会,如果不是后来和最初的东林党人王化贞的''经抚不和'',恐怕辽东又是另一番局面。而熊廷弼一直不是魏忠贤的人,属于楚党,并且为人刚正不阿,绝对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魏忠贤,但魏忠贤没有因为这些而打压,照样重用。

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冯铨,此人在明清历史上可是鼎鼎有名,不仅在明朝做到了大学士,甚至在清朝竟也还做到了大学士,谥号''文敏''。其才学和能力可见一般。冯铨此人原为亲东林党派,为救其父而被东林党羞辱不过而投靠了魏忠贤。

在此期间,其才能过人,为魏忠贤鞍前马后、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例如著名的杨涟被陷害一案中此人就是背后主要黑手,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也是此人编修的。可以说是魏忠贤的股肱心腹,可是当魏忠贤一发现冯铨贪污后,立即将他免职。并且还自掏腰包为其补足亏空。

冯铨

并且在魏忠贤执政期间,虽然不断打压和迫害东林党,但对其中的能臣还是大加任用,如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铁杆东林党,都是自己的死对头,但在与国家命体攸关的边关大事上魏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派的官员。读到这里,想来您对魏忠贤在用人方面应该有了一个客观的看法吧。

其五,边防战略的部署成熟。

当初魏忠贤在政期间,皇太极一直没有机会杀入中原,只能在辽北苦寒之地苦苦喝着风等待,不仅是因为明军军备方面的大力加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忠贤对整个战局的部署比较成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采取了对后金严密封锁的战略。

当时明朝封锁东北的策略确实还是算比较成功的,朝鲜虽然表面上臣服,但暗中却心系天朝。而蒙古各王又各自心怀鬼胎,对满洲政权貌合神离,蒙古的真正开始死心塌地地和满人交好还是在满清入关之后。在此前基本还是一直呈观望状态。

在这样的局面的,东北的特产鹿茸珍珠熊胆常常卖不出去,只能靠走私,而游牧民族的特点又注定其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一场大型的天灾就能动其根本。例如宁锦之战就是皇太极迫于无奈而被迫发动的一场以掠夺为目的的一场战争,但最终不得不退兵,得不偿失,最后只能靠向蒙古借粮才好容易渡过难关。

在国家足够的财力的支持下,孙承宗的筑城战略也取得了辉煌成果,一步一步向前拱进,皇太极只能一步一步后缩,眼看着地盘一点点被蚕食,但面对明军的坚城利炮,也只能徒呼无奈!

更还有后方毛文龙这颗拔不去的眼中钉,时不时的给后金后方的主要重要经济点来个骚扰和破坏,让皇太极头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长此下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如果一直这么拖下去,后金经济上恐怕迟早得不乱自溃。

所以,天启帝临终前对崇祯嘱咐道:''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此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可惜,历史都是真实发生过了的事,一切都无法假设,最后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只能留下无尽的唏嘘。但魏忠贤既然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崇祯为什么还要杀魏忠贤。

看过很多人说,崇祯杀崇祯杀魏忠贤完全是自毁长城,但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来看,不得不说,换谁来恐怕都要干掉魏忠贤,这其实是封建皇权下的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到底,还是两个字:权力。

首先,自古来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从崇祯后来的所作所为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来看,他容不得半点权力旁落,其中还有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魏忠贤心中,认为自己只是皇家圈养的一条狗,但在崇祯眼中,却认为他是一条狼。这是双方信息完全不对等而造成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崇祯下令开始清算魏忠贤的时候,魏忠贤以自己当时权倾朝野的能力,没有丝毫反抗,乖乖就范。如果他稍有异心的话,崇祯甚至连当初的权力交接恐怕都会出问题。说到底,魏忠贤只是天启的一个工具,心中只有对皇权的惧怕和根本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有人说魏忠贤能力比崇祯强多了,魏忠贤继续当政,可能明不会那么早就亡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崇祯离开了魏忠贤,确实根本玩不转;但如果继续用魏忠贤,在君臣相疑的情况下,更是玩不转。所以说这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

崇祯死前留下了一句推卸罪责的话:''诸臣误朕也'',其实在个人看,崇祯这个亡国之君当的一点不冤,在任期间急功近利,刻薄寡恩,我们可以看到在执政17年间,竟然换掉了50个内阁大学士,杀掉了数个兵部尚书,在此情况下,我们也不难理解后来城破之时为何诸臣纷纷寻求自保而抛弃他了。

帝王之术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玩平衡,如果没了平衡就只能把自己玩崩,所以从这些角度上来说,崇祯也算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不是说他懒政,而是不懂为君之道。在这一点上,天启皇帝可以说就比崇祯强得太多了。

天启皇帝虽然一直被诟病为不理政事、木匠皇帝,但其实极为聪明,绝对不是一个糊涂人,我们从每次魏忠贤奏本后去执行的时候他都会加上一句''莫欺我''就看的出,这句话的背后不光有提醒,还更有着威胁的意味。

他并非不明白魏忠贤的专权。他是大智若愚,他知道魏忠贤不会对他造成威胁,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把事情交给这样能力很强的下属去做这才是一种最聪明的主子的做法。魏忠贤看似权倾朝野,其实万事都是天启帝在背后做主,魏其实不过是一个执行者。

天启皇帝

魏忠贤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当年残酷迫害东林党案,但让我们来看看之前的历史背景,在天启还小的时候,在他身上发生的那起移宫案,就让幼小的天启帝深深感受到了文官集团的可怕力量,他们可以决定父皇立谁为皇后,他们可以冲进皇宫抢出皇子,他们可以当他的面大骂身边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他们还可以把自己从小抚养大的犹如亲娘一样的乳母和李选侍赶出宫去。

其中移宫案中。为了赶走李选侍,历史上一直是伟、光、正的典型的左光斗的奏章更是流氓得出奇,上奏中称:''武氏之祸不远矣'',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这里要给大家解释下,武氏指的就是武则天,而武则天先是唐太宗的老婆,后来又成为他儿子唐中宗的老婆.......,怎么样?文化人耍起流氓来,其无耻程度,更让人瞠目结舌。并且骂了你可能你都要转半天弯才明白过来。

当然,这些东林党人自认为是正义的,客氏和李选侍当年也确实算不上好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家的利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幼小的朱由校的心目中,这已经给他以后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心理阴影。而偏偏天启帝又是一个对亲人极重感情的人。

等天启帝成年的时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支持魏忠贤打压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了。其实明代的文官集团一直是让皇权头疼的一股势力,这帮人动不动就打着道德的旗号来限制皇权,你皇帝还不能明着来打压,因为人家都是站在道德至高点上,还常常悍不畏死,弄得很多不想被骂成''昏君''的皇帝恨得牙痒痒的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仁宣之治''中的明宣宗应该算得上一个明君了吧,关心百姓,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就因为有个斗蟋蟀的爱好就被当时的文官的汹汹责难搞的狼狈不已。其实从明朝初期开始,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狠人外,在皇权与士大夫的拔河中,皇权常常处于弱势,所以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宣宗开始,才开始拉入宦官集团势力帮助自己。

天启皇帝也玩的是这一套,并且相信从他成长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对这些士大夫不会有什么好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利用最亲近的魏忠贤的宦官集团来打压和制衡这些东林党集团!

对于魏忠贤当年的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后世史书一直说的是''矫旨'',依本人看全是胡说八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维护皇家名声,把锅扔给魏公公来背。当年事情闹的这么大,《东林点将录》满大街都是,天启怎么可能不知道,在当年的皇权威势下,加上以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忠诚,这么大的事不经过天启的首肯,怎么可能?

这些所谓的''矫旨''只不过是后人为天启皇帝洗白而已,更是为了遮掩天启对东林党从感激依仗到铁腕打击的翻脸过程,所以用这个所谓的''矫旨''才能避免人们去探寻真相,以达到维护皇家名声的目的。很多时候,历史真的不能去细细探究,细读后你很多时候会为了解到的背后的真相恐怕真会寒毛倒竖。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别看魏公公显赫一时、党羽天下、光鲜无比,但他其实只是一个木偶而已,而天启,才是那个真正的幕后牵线人。

我们再来看看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死后在朝廷中的表现。其中最为祸最大的就是党争。

《明朝那些事》中就把明朝的党争的危害性比喻为: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三方势力合起来的危害还大,个人认为这个比喻极为贴切。魏忠贤死后清算阉党,上台的东林党人对于当时的齐、楚、浙、宣、昆、秦等诸党,说你是阉党就是,说你不是阉党就不是,到最后竟成了:只要跟我有过过节,大笔一挥那就一定是。

这些对国家负有巨大责任的国家栋梁,把他们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进行整人内斗了。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抵御外辱,仿佛一切都可以先放在一边,先把内部整肃干净再说。可以这样说,在这段时间制造出来的冤假错案,一点也不亚于魏公公''众兽盈朝''的时候。

这帮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干正事,只会扯淡。每日里朝堂上争的面红耳赤,但治理国家上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大多时间都在争吵中浪费过去。依个人看,当年的东林党就和今天网络上的某些人一样,嘴炮打得震天响,精神方面给你说得头头是道,绕得你云山雾里,实际上却全没落到实处,反倒是特别善于利用道德的力量来压制别人理性的言论。

例如黄道周此君,如果不是最后慷慨赴死的义举,个人真的想要把此人归为大明的千古罪人。崇祯十一年,四方义军风起云涌,国家财政艰难,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军攻城掠地,在这样已经难以收拾的危急局面下,杨嗣昌提出一个建议,与后金议和,先专心平定内乱。

这个提议可以说是当时最合理、最实际、最理性的提议,崇祯心里也非常清楚。然而在后来朝会上商议此事的时候,黄道周跳了出来据理力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痛骂杨嗣昌向满人低头,是为一种极度耻辱的行为,典型的小人。作为泱泱天朝,怎么可以向蛮夷之邦低头求和?偏偏此公学问还极好,引经据典,直骂得杨嗣昌回不了嘴,崇祯脸上也红一阵白一阵的。

就这样,虽然事后黄道周被连降数级,但这样一个最后唯一能救大明的方案也不了了之......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和谈成功,辽东数万关宁铁骑全部调回来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当初一千关宁铁骑就追得数万、甚至十数万的农军四处奔逃的情况来看,迅速剿灭起义军应该不是难事,而明朝之亡,正是亡于这些义军手中。可惜,正是黄道周这些人站在道德层面的全力抵制,让此事最终只能成了一段后人的臆想。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自古以来,治国唯有理性,仅凭精神是不行的。而东林党人,大多数都是一些知直不知曲的''君子'',都是一些平时袖手谈星星,临事一死报君王之类的空谈家。他们往往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对于门户和名声的看重甚至更甚于国家利益,时常为意气之争而不论是非,他们自诩为清流,而凡是与其意见稍有不合者,便被斥之为小人。

而对于这些清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国家危难时期的表现。

在辽东战事紧张期间,魏忠贤能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钱财支援前线,而魏忠贤死后,而我们看看后来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的表现,国家危急,财政艰难,崇祯内库掏空也无济于事,于是只好放下身段求这些清流大臣们捐款,结果个个哭天抹泪的喊穷,一共只捐了20万,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之一:国丈周奎仅仅捐了3000两。还是向女儿周皇后要的,甚至还摆出一副为了捐款要卖房子卖地的架势。

而李自成大军一进北京,从这些人身上搜到的数目大家可以查一查。这里说下,仅从周奎这里就刮出财产几百万两。

现存唯一有魏忠贤名字的大钟寺里的大钟

看到这里,对比下来,想来您应该明白,其实灭了大明的不是这些说成十恶不赦的宦官集团,而正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道德君子们。自古以来,坏人就要用比他更坏的人去制衡,这些所谓的道德完人完全可以说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伪君子,所遭到皇权的打击也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崇祯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那句话:诸臣皆可杀,绝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刻顿悟。

看到这里,不知道诸君是否对魏忠贤有了一个重新认识。这里认为,魏忠贤虽然不是个好人,但也绝对没有被历史定格的那么不堪,甚至还可以说是个能臣,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稳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自古以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东西真的就是这么不堪细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天启相比于崇祯,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

最后说下,当然,对于崇祯杀魏忠贤一事,崇祯不是先知,这是一个皇权制度下的必然的结果,也许应该这样说,如果魏忠贤继续在世,大明或许还能继续多喘息几年,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帝国的自我封闭和制度的腐朽,注定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终结者,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7-07 18: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