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歆字的读音为xīn,与常见字“心”字同音,《正韵》里对歆字的注音为“虚金切,音廞”。
造字本义“歆”字的篆文字形由音、欠构成。左侧的“音”,甲骨文字形,象乐器之形,本义为声音、音响。右侧的“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高兴、喜悦。歆,篆文(音,音乐)(欠,即“欣”的省略,高兴、喜悦),表示充满喜悦地欣赏音乐。
造字本义:动词,沉醉其中地欣赏音乐。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现代汉语多以“欣”代替“歆”。
后来,这个本义逐渐消失,转而用来指代欣赏、欣羡等情感。
古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歆”字被用来描述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欣羡,比如“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意指上帝享受祭品的香气。
如今“歆”字更多地被用作形容词,用来表示欣赏、羡慕等情感,比如“歆羡”、“歆慕”,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强烈欣赏和羡慕之情。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对“歆”字的解释如下:
❝“神食气也。从欠音聲。許今切文六十五 重五”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当中对“歆”字做了进一步解释。
他指出,“歆”字的本义是神灵享受祭品时所散发的香气。他引用了《诗经》中的“上帝居歆”来说明这一点,意指上帝在祭祀时享受祭品的香气。
段玉裁还提到“歆”字可以引申为喜悦、羡慕等情感,如“无然歆羡”中的“歆”,就是指贪恋或羡慕。
他进一步解释说,“歆”字的这种情感含义,可能来源于它与神灵享受祭品时的愉悦状态相联系。
段玉裁还提到了“歆”字在《国语》中的用法,如“民歆而德之”,这里的“歆”表示民众对德行的欣悦和接受。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首先提到“神食气也”,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神灵会享用祭品的香气。古代人通过献上精心准备的祭品,并相信那袅袅升起的香气能够被神灵所感知和享用,这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敬畏和祈求。
除了祭祀方面的含义,“歆”还延伸出了“饗也”的意思,即宴请、款待。
“歆”还被解释为“动也”,这可以理解为触动、惊动。在《诗经》中就有“履帝武敏歆”的句子,这里的“歆”被解读为因感动或敬畏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类似于我们现代说的“心动”或“震撼”。
“歆”还有“欣羡也,贪也”的含义,表示对某物或某人的喜爱、羡慕,甚至到了想要拥有的地步。
这种用法在《诗经》和其他古籍中都有体现,如“无然歆羡”,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度羡慕他人,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