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好的名声传于后世?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唐玄宗注:“ 修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世。” 在内修养以上三种德行,名声自然传于后世。三种德行是移孝以事于君、移悌以事于长、移理以施于官。这三种德行不丧失,其美好的名声自然传于后世。例如历史上的三个例子:吴隐之坚守清廉的操守始终不渝,因此从做官到去世,屡次被朝廷奖赏,后世的清廉之士以他为榜样,所以孝子吴隐之终成一代廉洁官员的典范。此外,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舜孝感动天”的德行也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除此之外,历史上留名青史的忠臣大都是孝子。例如,“扇枕温衾”的黄香,后来官至尚书令。在任期间,勤于国事、一心为公、通晓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深得汉和帝宠信;魏晋时期,“卧冰求鲤”的王祥,为了侍奉父母隐居二十年,父母离世后出仕,曹魏时历任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时拜太保,进封睢陵公。任内高洁清廉、克勤克俭、倡导教化,深得高贵乡公曹髦和晋武帝的器重,去世后谥号“元”。

三国时期“哭竹生笋”的孟宗,后来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间,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勤于政务,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北宋时期以“铁面无私辨忠奸”而著名的“青天”包拯,为侍奉父母辞官尽孝十年,后来双亲离世,他守丧期满重新出仕。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不徇私情、英明决断,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去世之后还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等。这些例子数不胜数。中国古代谚语有说:“ 忠臣孝子人人敬,侫党奸贼留骂名。”

因此,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将来定能建功立业,其美好的名声自然会传于后世。当然孝经里讲的扬名于后世,不是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虚名,是靠不住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了凡四训》中说 :“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却德不配位,这样的人往往有突如其来的灾祸。“名”是《开宗明义章》中所讲的“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名”,这个“名”是以立身行道为前提。

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所以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要“ 赞天地之化育”, 要明了天地之道、学习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道、顺应天地之道。这样才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力行天地之道、弘扬天地之道。这样的人可以成就君子、成就贤人、圣人之名。要力行天地之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孔子讲的政治学,要求为政者完全放下自私自利,而为天下人谋福利。其实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展开全文

一个人无论官做得多高、钱赚得再多,一般临终时也依然心怀恐惧,什么都带不走。但是学圣人会不一样,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如若能学成圣人,对于死亡都无有恐惧,还有什么可值得恐惧的?自己成就圣人之名,也帮助他人成就圣人,这才是真正的“扬名于后世。”这样也会把父母的名弘扬出去。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立上这个名,让天下后世的人一提到你、一提到这个名,都会愿意向你学习。后世儒家的人说:“ 名教中人”。名教是以名来立教,一提到你的名,会想到你的品质,会想到向你学习。

立名、扬名于社会中和一般世俗人所讲的争名夺利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人争名夺利,越争越成为小人,连君子的标准都达不到。而立名是要从孝悌学起,成就君子、圣贤之名。这个名不需要去争,自然会来,实至名归,这才是名立于后世。这样学才是名教中人,让后世的人听到自己的名字就会肃然起敬,愿意向你学习。

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还有孔子那样,无论各行各业的人,一提到他们,都愿意向他们学习。弟子规上说:“ 圣与贤,可驯至。”并不是只有从政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学成圣人,各行各业都可以有君子、圣人的示现。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9-28 15: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