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秦始皇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因他人谋害,这一问题引发了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激烈争论。在各种观点中,主要的两种解释便是“生病致死”和“谋杀”两种说法。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死于自然病痛,还是被他人陷害致死呢?
郭老,是一位在历史和考古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在自己的著作《始皇死亡之谜》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他认为秦始皇的死亡并非因病,而是被谋杀。他书中描述到:“当始皇巡游至平源津时,突然癫痫发作,当场昏迷。随行的御医检查后表示他并无大碍,预言他将昏睡两三天,之后可自行醒来。然而,第三天当大家急切赶来探望时,却发现秦始皇已经气息全无,而且他的耳朵还渗出了血迹。”
郭老进一步分析,认为这血迹的来源并非常见的伤口,而是来自一根铁钉,足够长且锋利,直插进秦始皇的脑部。铁钉的出现让他坚信,秦始皇的死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遭人谋害。显然,郭老的这一看法倾向于“谋杀说”。
如果郭老的推测成立,那么,谁才是幕后黑手呢?书中提到:“铁钉的来源,恐怕要问胡亥了。”这一句直指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尽管母亲和父亲通常会为儿女遮风挡雨,但胡亥真的会如此残忍地用铁钉亲手结束父亲的生命吗?这个推测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更加惊人的阴谋在之后被揭示出来。若稍加了解秦朝历史的人便会知道,胡亥的师傅是赵高。赵高是一个精通权谋且心机深沉的人,他深得胡亥的信任。若论起秦始皇的死因,倒不如说赵高才是真正的幕后策划者。
赵高,原是赵国的王族,身世显赫,但由于赵国的战败,他的家庭迅速沦为阶下囚。年轻的赵高不但被阉割,还沦为宫中的太监。失去尊严的赵高心中充满了仇恨与屈辱,他发誓要报复秦始皇,摧毁秦朝,铲除这个让他失去一切的权力象征。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不懈努力,赵高最终在宫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了秦始皇的亲信太监。凭借深厚的法律与文学素养,他不仅担任了胡亥的师傅,还成功取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每当秦始皇外出巡游时,赵高都会随行,并且在宫中负责掌管玉玺与重要文书。然而,秦始皇的信任,并没有换来忠诚,反而成为了赵高复仇计划的一部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这一次,他不仅带上了赵高,还带上了胡亥。历史上,秦始皇往往不让皇子随行,然而这一次,胡亥的出现很可能是赵高的刻意安排,似乎他已经准备好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
当巡游队伍到达平源津时,秦始皇的癫痫突然发作,昏迷不醒。赵高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欲望,眼看着仇人即将死去,心中既愤怒又兴奋。然他很快意识到,仅仅让秦始皇死于疾病还远远不能解恨。赵高的计划可不仅仅是让秦始皇死去,他要让自己亲手策划的阴谋完美无缺。于是,赵高马上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者,最终找到了李斯与胡亥。
赵高首先劝说李斯,利用言辞巧妙地让他支持自己的计划。随后,他开始煽动胡亥,鼓励他“杀父夺位”。胡亥虽年少,但赵高早已拿出了秦始皇留下的遗诏,伪造了扶苏继承帝位的诏书,诱使胡亥做出决断。胡亥在赵高的鼓动下,最终选择了亲手杀死父亲。
为了不露出马脚,赵高精心策划了整个过程。他一方面让李斯以“秦始皇需要静养”为借口,将所有人都挡在车外;另一方面,他交给胡亥一根事先准备好的铁钉,并详细说明了如何实施谋杀。
这一切完成后,赵高欣慰地笑了,他为自己复仇的成功感到疯狂的喜悦。他的笑声在车队中回荡,令人毛骨悚然。
接着,赵高开始着手处理他认为的“障碍”。他知道扶苏与蒙恬是自己复仇计划中的两大障碍,因此,他秘密地毁掉了扶苏继承皇位的诏书,重新拟定了一份新的诏书,旨在剿除这两个威胁。通过这一步,赵高不仅能确保胡亥继位,还能彻底铲除扶苏与蒙恬。
当一切安排妥当后,赵高在队伍行进中掩盖了秦始皇尸体的气味,每天撒一些白酒,让秦始皇的“死”显得不那么显眼,直到得知扶苏和蒙恬已死,他才下令返回咸阳。
回到咸阳后,赵高发布了秦始皇因病去世的消息,并通过李斯与胡亥的支持,将胡亥扶上了皇帝宝座,开始了对整个秦朝的控制。
此后,赵高利用胡亥,除掉了一切威胁他统治的人。三年后,赵高认为胡亥已无任何利用价值,于是将其逼死,秦朝也在赵高的操控下走向了灭亡。赵高的复仇得以实现,但他也因此为自己的阴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秦始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统一天下,开创了辉煌的秦朝,然而这一切却在赵高的心腹之中付之一炬,令人感慨万千。
尽管郭老提出了“谋杀说”,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秦始皇死于疾病。《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始皇的生理状况,诸如“蜂凖”与“鸷鸟膺”等症状暗示着他有先天性疾病。此外,长期的征战、频繁的巡游,以及身心过度的负担,都可能加剧了他的病情,导致早逝。
可以说,秦始皇的死因可能既有自然病因,也有人为因素。无论他是因病去世,还是遭到谋杀,或许只有赵高自己才知道真正的答案。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以及开创历史的新纪元,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百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秦始皇死亡之谜或许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