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石家庄这方土地上走出来的三国名将,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小说《三国演义》中鼎鼎大名的“常山赵子龙”,就是咱们石家庄正定人。小说难免虚构演绎,但是在正史中,赵云同样战功赫赫、为人磊落,是一位杰出的英雄。
□本报记者 石雅彬
投奔英主 重信守诺
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合传,称为《三国志·蜀书第六·关张马黄赵传》(以下相关引用简称为《三国志·赵云传》)。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蜀国名将,《三国志》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东汉时期真定县属于常山郡,因此赵云是我市正定县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其中补充记载赵云人物生平的传记又称《云别传》。无论是正史还是注释,赵云在史书中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物。
《云别传》中记载了赵云的体貌特征:“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可见后世将其塑造成一位美男子是有依据的。
关于赵云追随刘备之前的经历,《三国志·赵云传》以一句话概述:“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中则记载较为详细。赵云“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在冀州人都投靠袁绍的背景下,赵云为什么会率领义军转而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此也很不解,甚至嘲讽赵云,赵云则回答“从仁政之所在”。
而此时刘备刚好“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引自《三国志·先主传》)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二人一见如故。
赵云一直是一个重信守诺之人,在刘备最初兵败之时,“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可见赵云的人品和刘备对他的信任。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为曹操所败,北投袁绍。与赵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此后,赵云一生追随刘备,不曾更改。
单骑救主 赤胆忠心
赵云在三国战场上崭露头角的一战当属长坂坡单骑救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攻荆州。刘备屯驻樊城,得消息后匆忙退却江陵。曹兵追至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市),赵云奋不顾身,救出甘夫人和刘禅(小名阿斗)。当刘备突出重围后,不见赵云,不久之后,赵云怀抱阿斗,保护甘夫人,突围而至,众人皆惊喜。刘备拜他为牙门将军,专司看守营门,保卫主帅安全。
这一仗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描述得极为精彩,赵云也因此战奠定勇将的威名,但在正史《三国志·赵云传》中只有一句话:“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之后数年,赵云追随刘备辗转征战,屡立功勋。《三国志·赵云传》中记载了他“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等事迹。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即使是在箕谷之战,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赵云仍能“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可见其军事才能卓著,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强将。
赵云还因为智谋出众,治军严格得罪了刘备的孙夫人。“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刘备让赵云掌内事,使得孙夫人的手下无法胡作非为;“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孙权本想趁刘备西征的机会,挟持刘禅,是赵云和张飞及时识破计谋,从江上将后主刘禅夺了回来。
《云别传》中最浓墨重彩描写的一次战斗是赵云领导的汉水之战,这是一次漂亮的“空城计”。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军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但是黄忠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回来,赵云心知不妙,率数十骑前往接应,“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赵云奋勇厮杀,且战且退,好容易退回营垒,却发现部将张著没回来,赵云转头回去援救张著。曹军追赶到营垒前,沔阳县长张翼在营中,忙指挥士兵关闭营门拒守,但是赵云反其道而行之,“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就是这反常的举动,令多疑的曹操犹豫了,“公(指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曹操前脚走,赵云随后就袭击了曹操的军队,“云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这出漂亮的空城计得到了刘备大加赞赏,也提振了赵云的军中声望,“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瞑,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智勇双全 为人磊落
赵云跟随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智勇双全,屡建战功,且严于律己,维护大局、处事谨慎。
建安七年,刘表派刘备抵抗曹军于博望,大败曹军,赵云生擒夏侯兰。赵云和夏侯兰是老乡,知道夏侯兰精通法律,便向刘备推荐他作军正(军中的执法官)。夏侯兰得到重用后,赵云反而不同夏侯兰亲近了,以避结党营私之嫌。
赤壁之战后,赵云随刘备下荆州,江南四郡太守均降。原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寡嫂樊氏,年轻貌美,要嫁赵云,但赵云不为美色所动。他说,赵范迫于形势而降,人心难测。后来赵范果然逃跑了,赵云毫无牵涉。此后,刘备对赵云愈加倚重。
平定益州后,大家议论应该封赏诸将。赵云反对,他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这些建议刘备都一一听从。
赵云治军严格,身先士卒,《云别传》中专门记录了诸葛亮与邓芝的对话来证明,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可见即使兵败,赵云也能做到有序撤退,毫不慌乱。
因为赵云的谨慎和严格,箕谷兵败之后,赵云所部仍有军资余绢,诸葛亮让赵云分赐给将士们,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说明赵云治军严明,赏罚分明,无功不论赏,但也绝不会刻薄军士们。
赵云的智谋还体现在大局观。他曾极力劝阻刘备去打孙权。《云别传》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赵云将天下形势分析得清晰明了,力谏刘备全力对抗曹操。可惜刘备这次没有听,坚持东征,并且没带赵云,令他留守江州。这一次,刘备“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赵云的种种好处,宋代萧常在其所著《萧氏续后汉书》中做了总结:“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在史书中赵云生年无可考,而逝年是明确的,《三国志·赵云传》载“七年卒,追谥顺平侯”,即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关于给赵云上谥号这件事,《三国志》专门做了详细解释,“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说明在三国时期的蜀国,给功臣授予谥号是一项顶级荣耀,并且谁能在死后被授予谥号有严格规定的。《云别传》记载了刘禅对赵云的评价:“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附议,最终为赵云定下了“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顺平”二字,正是概括了他忠心耿耿、行事有度、功绩卓著的一生。
赵云其人,在正史中着墨不多,如果不是裴松之的注释,后人很难了解这位智勇双全的蜀国将军,不过后世诸朝代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自唐宋以来,诸多文人对他进行了高度赞赏。元代郝经在《续后汉书》中写道:“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辄中几会。”明代钟惺的《史怀十七卷》如是评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清代王复礼在《季汉五志》评价赵云“无论功烈才品迥出三国诸人之上”,可见其威名之盛。
在后人所撰写的《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赵云的身份形象更加丰满,只是有些事件遵循史实,有些则有杜撰之嫌。
(参考书目:《后汉书》《云别传》《萧氏续后汉书》《续后汉书》《石家庄通史》《石家庄文化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