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
《海外西经》中记:“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过毕方鸟东。”
《大荒西经》中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弱水,发源于自昆仑山,并且将众神所在的昆山神山环绕起来,使得昆仑山四周为“弱水之渊”。很显然,弱水起到的是“守护”的作用,之所以能成为昆仑神山的守护之水,是因为弱水太毒,太强!
弱水之中无生物,河水呈黑色,看不透,摸不得,河水剧毒无比,触之必死。而弱水之毒,在水域上方形成一个空中毒域,连善于飞行的鸿雁都无法飞过。故有“鹅毛不浮,仙佛难渡”之称!
能渡弱水的都是圣人或以上级别,比如西王母、元始天尊、帝君、天帝等,其余的任尔是道行通天的大罗金仙,也渡不了弱水,只会被弱水之毒削去头顶三花,心中五气,最后沉入弱水,化成弱水一部分。
2、奈河之水
出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传说:黄泉路和冥府以奈何划之为分界
颜色:血黄色
作用:分界之河,守护冥界
奈河,有很多别名,如忘川河(在希腊神话中称遗忘之河)、三途河(在日本的名称)。但在中国神话记载中只用奈河这个名字!(这是个知识点哦~)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闻语,便辞大王即出。行经数步,即至奈河之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不过,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哭啼……奈河之水西流急,碎石谗(巉)岩行路涩,衣裳脱挂树枝傍,被趁不交时向立。
《山东考古录•辨奈河》记:"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
《宣室志》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
观河中之水,皆为血水,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奈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会被淹没,沉入奈河之底,永受折磨,不得超脱转生。若凡人生魂不幸掉入奈河,也将被吞没。
虽说奈河毒,但却是冥府的“护城河”,起到佑护拱卫之用,相传两岸开满了彼岸花!
3、三光神水
出处:《封神演义》
传说:存在于八宝琉璃瓶中,为元始天尊所有
颜色:金、银、紫三色
作用:护佑、解毒
三光神水,出现在《封神演义》之中,传说为元始天尊所有。何谓“三光”?即为金色的日光神水、银色的月光神水、紫色的星光神水。
在《封神演义》第62回“张山李锦伐西岐”章节中,姜子牙众人不敌羽翼仙,羽翼仙想借用北海之水淹没西岐城,危机关头,姜子牙请来元始天尊。元始天尊用三光神水护住西岐城,反制羽翼仙。
原文:“只见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早知详细,用琉璃瓶中,三光神水,洒向北海水面之上,又命四偈谛神:把西岐城护定,不可愰动。”
三光神水,每一种都是奇毒。日光神水能消磨血肉精骨,月光神水能腐蚀元神魂魄,星光神水能吞解真灵念识。但三水合一,便是第一治疗圣药,可解除一切诸毒。还能够成为强大的护佑防御型的至宝。
4、相柳毒水
出处:上古奇书《山海经》
传说:共工之臣相柳大妖为祸苍生,所到之处皆为泽国,其水有苦有辣,剧毒无比,生灵不可活。
颜色:腐败赤、绿之色
作用:危害人间,荼毒苍生
《山海经》记:“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仭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
相柳,是中国山海神话体系中的一种妖兽,他是水神共工的臣子。水神共工与帝争,失败后怒撞不周山。自己主子死后,相柳不但没有藏起来,而是到处祸害人间。相柳所到之处皆成泽国,除了洪水肆掠外,河泽里的水又苦又辣,凡生灵饮用必死,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当时地界有一个英雄大禹为了治水,就想办法将相柳杀死了。
相柳死后,他的血液流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寸草不生,五谷不能种植,到处都是腥臭。大禹就让人将相柳深埋在昆仑山的北面地下。但他的邪气太重,没办法只有在埋他的地方,建筑帝台以镇之(众帝之台是历代圣明君主祈祷上天的建筑,有镇压魔邪的作用)。
参考资料:
《山海经》《封神演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山东考古录•辨奈河》《宣室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